您当前位置:首页>道教历史 >

陶弘景创立上清派

时间:2012-05-25

陶弘景创立上清派
继刘宋陆修静之后,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对道教的建设贡献也很大,是道教创建时期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。
陶弘景,字通明。丹阳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。生于刘宋孝建三年(456年)。幼好学,“读书万余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”。
“至十岁,得葛洪《神仙传》,昼夜研寻,便有养生之志”。齐高帝萧道成即位(479),除豫章王侍读,齐武帝永明元年(483),拜振武将军宜都王侍读。在此期间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,从受上清经法、符图。永明八年(490),除奉朝请。永明十年,上表辞禄,退隐江苏句容之句曲山(茅山),自号华阳隐居,时年37岁。齐明帝萧鸾即位(494),遣使迎居蒋山,固辞不去。粱武帝萧衍即位(502年)后,亦屡请不出。居茅山45年,于粱武帝大同二年(536)卒,享年81岁。赠中散大夫,谥贞白先生。
陶弘景学识渊博,一生著述甚多。据初步统计,共约80余种。除道教著述外,还包括天文、历算、地理、兵学、医药学,乃至文学、艺术、经学等,其数量之多,研究领域之广,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。贾嵩《华阳陶隐居内传》、《茅山志》卷九《众真所著经论篇目》列有书名,兹不具录。
从陶弘景的经历看,他的宦 途生涯是很不顺利的,在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,仅在诸王侍读、奉朝请等闲曹职务中兜圈子;其间曾“求宰县不遂”,“永明中求禄,得辄差舛”,这与他原来的抱 负是大相径庭的。陶翊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》云:陶弘景“方除奉朝请,拜竟快怏,与从兄书曰;‘昔仕宦应以体中打断,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,出为浙东一好 名县,……今年三十六矣,方作奉朝请!……不如早去,无自劳辱。’”这清楚表明他之弃官入道,主要原因之一是宦途不遂意。但是自从他退出宦途,到茅山作道 士以后,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,一个原来在宦途中郁郁不得志的无名闲曹,却渐渐变成了朝野尊崇的著名道士。特别是在梁武帝时,更成了名噪一时的“山中宰 相”。这种戏剧性的变化,固然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受到梁武帝等人的赏识,而另一方面又是由于他归隐以后,并未忘怀政治,而是站在士族知识分子的立 场,积极为封建统治阶级出谋画策所致。例如当萧衍准备篡夺齐政权尚有犹豫时,他就“上观天象,知时运之变;俯察人心,悯涂炭之苦。乃亟陈图谶,贻书赞 奖”。当萧衍兵至新林时,又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,表示支持。当萧衍“平建康,闻议禅代”时,他又“援引图谶,数处皆成‘粱’字,令弟子进之”。。据说当 时赞助萧衍的主要谋士范云、沈约等对采用什么作国号尚无定见时,他“引王子年《归来歌》中水刃木处,及诸图谶,并称粱’字为应运之符”,才使萧衍把国号梁 定了下来。所以萧衍在作了粱代皇帝以后,对这个有功于粱的道士,“恩礼逾笃,书问不绝,冠盏相望”。本来曾多次请他出去作官,只因他不愿作被套上“金笼 头”的牛而婉言谢绝,才未重返仕途。可是“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咨询。月中常有数信。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”。皇帝如此,后妃及王公显贵们也不落 后,馈赠“未尝脱时”。甚至梁武帝在天监三年(504)舍道事佛以后,也不曾怠慢这位与梁王朝休戚相关的道士。如当陶弘景炼丹“苦无药物”时,萧衍派人进去黄金、朱砂、曾青、雄黄等物,供其使用。天监十二年(513年),当陶弘景外出寻求药物时,“上又使司徒慧明迎旧岭。道中书敕相望,仍欲先生至都下”。天监十三年,又派人于雷平山北为他专门营建朱阳馆以居之。天监十五年,再为他“建太清玄坛,以均明法教”。可见粱代统治者对陶弘景的恩宠是始终不衰的。
陶弘景之显赫一时,不仅表 现在朝廷对他的恩宠上,还表现在很多王公显贵争相作他的弟子上。《三洞珠囊》说:“梁高祖太子从而受道,梁简文、邵陵诸王、谢览、沈约、阮忻、虞权,并服 庸师事之。”贾嵩《华阳陶隐居内传》又说:“齐粱间侯王公卿从先生授(受)业者数百人,一皆拒绝,唯徐勉、江佑、丘迟. 范云、江淹、任 、萧子云、沈约、谢瀹、谢览、谢举等在世日,早申拥彗之礼。”这么多达官显贵不惜屈尊拜在他门下“申拥彗之礼”,可见其名望之高。这在整个道教史上,也是不多见的。
陶弘景之所以能在道教中和 当时社会上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,固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,但也确与他学识渊博,并对道教和中国科学文化作过较大贡献有直接关系。仅就与道教有关的方面说,他 的贡献主要有三;一是弘扬了上清经,开创了茅山宗;二是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;三是为道教建立丁神仙谱系。下面依次对这些方面作简略的介绍。
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 人。李渤《真系》说;“今道门以经录授受,所自来远矣。……其陆(修静)君之教,杨(羲)许(谧)之胄也。陆授孙(游岳)君,孙君授陶(弘景)君。陶君搜 摭许令(谧)之遗经略尽矣。”说明陶弘景直接承传于杨、许、陆、孙诸人,是上清派的嫡传弟子。如前所述,他还在作齐诸王侍读时,就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, 从其受上清经法与符图。接着又进行了搜访道经的工作。据陶翊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》说:“先生(指陶弘景)以甲子、乙丑、丙寅(按为齐永明二、三、四年) 三年之中,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。虽相承皆是真本,而经历模写,意所未惬者。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。戊辰年(永明六年)始往茅山,便得杨 许手书真迹,欣然感激。至庚午年(永明八年)又启假东行浙越,处处寻求灵异。至会稽大洪山,谒居士娄慧明(疑即《真诰叙录》之楼惠明)。又到余姚太平山, 谒居士杜京产。又到始宁    山, 谒法师钟义山。叉到始丰天台山,谒诸僧标(按或作朱僧标)及诸处宿旧道士。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。游历山水二百余日,乃还。”搜访道经,为他以后的著述,特 别是撰著《真诰》准备了条件。不久,他就挂冠辞禄上了茅山,正式作了上清道士。在茅山期间,他为了弘扬上清经法,撰作了大量的道书,特别是撰述了带有教派 史性质的《真诰》。该书对上清经的传授系统作了厉史的叙述(《真诰叙录》),对上清经的来源、出世作了种种神化的描写。该书原阻顾欢所作《真迹》为底本, 因他认为《真迹》所记乖误太多,故加改写成《真诰》。他解释说:“真诰者,真人口口受之诰也。”意即该书所记录的真人面授的诰语,上清经就是根据这些真人 所面授的诰语写成的。其目的当然在于,借此提高上清经的身价,以招徕更多的信众。该书所记的真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下降某处,向杨羲或许谧降授某某诰命(这种 记载充满全书),由杨羲或许谧用隶书写出,成了真经等等故事,就构成了该书的基本内容。这些神话自然不足凭信,但在众多神授故事中,却无意间为后世保留了 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史料,如它提到的许多经书的名称、内容,大量道教人物和方术等,都可作为道教历史资料供人们进行比勘、考核。特别是《真诰叙录》所记杨、 许阻后的经书传授、流布等情况,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。通过它,不仅可以使我们比较具体地了解上清派如何产生的最初历史,而且还可以大体了解灵宝派如何产生 的最早历史线索。所以该书虽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面纱,但却不失为一部有史料价值的著作。这是陶弘景为了统扬上清经法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。
由 于陶弘景在茅山期间主要传授上清经法,并对上清经法的弘扬作了不少工作,加上他本人的名气很大,甚至在朝野中他有很多信仰者。所以从他开始,茅山实际成了 上清派的中心。再加上继他之后的茅山历代传人,大都是较有学问和名气的上清道士,所以茅山一直保持着它在上清派中的中心地位。这样,从陶弘景开始,茅山实 际上代表了上清派,于是人们便将这以后的上清派径称为茅山宗,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。茅山宗所奉的神灵、经书和修习的方术,大抵承袭上清派。所奉主 神由原来的元始天王改为元始天尊;主要经书仍是《大洞真经》和杨、许所造的上清经;主要方术仍是存神,并辅以诵经、修功德。茅山派自陶弘景开创以后,历经 隋、唐,直至两宋,人才辈出,在道教诸派别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。从这方面讲,陶弘景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也应予充分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