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>道教经典 >

仙道贵生我命在我的生命观

时间:2012-05-25

道教所说的生命,具有肉体、精神、灵魂三大要素。吴筠《六元论》认为真精、元神、元气不离身形,谓为生命。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认为:“气来人身谓之生”,“从道受生谓之命”。《太平经·令人寿平治法》认为:精、气、神三者相共与一体,是谓生命。
道教向来贵生重生,对宇宙生成论及长生久视形成了一整套的理与论与实践,对人类社会在对待人生的意义与态度方面大有启迪。尤其是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。
《西 升经》云:生者天之大德也,地之大乐也,人之大福也,道人致之非命禄也,又云:我命在我,不属天地,由此言之,修短在己,得非天与,失非人夺。《太平经· 不用大言无效诀》云:凡天下死亡,非小事也,一死,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,脉骨成涂土。死命,重事也。人居天地之间,人人得一生,不得重生也。《太平 经·急学真法》卷49云: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,往学仙,勤能得寿耳,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。《太平经·国不可胜数诀》卷93云:天下俱受天地之性,五 行为藏,四时为气,亦合阴阳,以传其类,俱乐生而恶死。
葛洪《抱朴子·对俗》认为:陶冶造化,莫灵于人,故达其浅者,则能役用万物,得其深者,则能长生久视。又云:求长生者,正惜今日之所欲耳,本不汲汲于升虚,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。若幸止家而不死者,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?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章云: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动之死地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
意 为:人与万物一样,凡出生于世,就有死去的一天。可是人在生与死之间,可以有三种情况:一是长寿的人,他们在天下人中大约占有十分之三。二是短寿的人,也 占十分之三。三是本来可以活得长久,但却误入歧途,导致中年时期就转向死亡,这种人也占天下人的十分之三。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这第三种人,嗜欲太深,自奉 太厚,结果因过分谋求物质的享受而劳心劳力,耗费精气神,结果反而伤害了生命,于是过早地走向了死亡。
吴 筠《元气论》云:人常失道,非道失人,人常去生,非生去人。要常养神勿失生道。长使道与生相得,神与生相守,则形神俱久矣。司马承祯《坐忘论》云:养生者 慎勿失道,为道者慎勿失生,使道与生相守,生与道相得,二者不相离,然后乃长久,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。又云:谁与我贫?天地平等,覆载无私, 我今贫苦,非天地也;父母生子,欲令富贵,我今贫贱,非由父母;人及鬼神,自救无暇,何能有力,将贫与我?进退寻察,无所从来,乃知我业,乃知天命也。业 由我造,命由天赋,业命之有,犹影响之唑逐形声,既不可逃,又不可怨。唯有智者,因而善之,乐知天命,不觉贫之苦。要人们以正确、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。
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云:道不可见,因生以明之,生不可常,用道以守之。若生之则道废,道废则生之。生道合一,则长生不死,羽化升仙。又云:道无生死,形有生死。所以言生死者,属形不属于道也。形所以生者,由得其道也,形所以死者,由失其道也。人能存生守道,则长存不亡也。
 陶 弘景《养生延命录》中论《道机》曰:“人生而命有长短者,非自然也,皆由自身不谨,饮食过差,淫浃过度,忤逆阴阳,魂神不守,精竭命衰,百病萌生,故不终 其寿。又说:《仙经》云:我命在我不在天,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,所以致百病风邪者,皆由恣意极情,不知自惜,故虚损生也。他认为禀气含灵,惟人为 贵,人之所贵在于生。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,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源,人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,协调阴阳,顺应自然,维护自然,保持和谐,才能守道长生。 《黄帝内经》曰: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始终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。《清静经》云: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;常能 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行,而神自清;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意为:欲望是造成人心神不宁的直接原因。只有做到遣欲澄心,不执着对万物的贪求,自然人心 常清常静,断绝烦恼,远离忧苦。修身旨在养心,心境决定思想,思想左右行为。只要我们能够清除不好与非分的欲望,就可以身强体健、神清气爽、”五气安和 “、慈善快乐、创造奉献,做到公平正义,诚信友爱,充满活力。
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道教的生命观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开发大有裨益。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章云: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。其事好还: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,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。不道早已。
意为:用“道”去辅佐国君的人,是不会仗恃武力而逞强天下的。因为用兵杀人是违反天道的凶事,很快就会得到报应。即使一方暂时战胜,对方一定不服气,一旦有机会就会想尽办法来报复。而且战争之后,农民不能顺利耕耘,杂草到处滋生,疫病流行,人们或死或伤,这必须造成荒凶之年。
善于用兵的人,是为了不使伤民害国的事继续蔓延, 为了讨伐那些横行霸道、侵略成性的人,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,目的只是为了平定乱世而已。所以,善于用兵的人,决不敢仗恃自己的武力去随意冒犯邻邦。
在 战事平息之后,善于用兵的人就不再炫耀自己的武力,也不夸示自己的功劳,更不能以傲慢的目光去看待他人。因为,他认为战争之事,是不得已才作的呀!所以等 到战事平息之后,就不再逞强兵力了,因为逞强不是长久之道。世上万事万物,都循着自然法则,由成长而壮大,由壮大而衰老,由衰老而死亡。仗势逞强的行为, 是不合乎“大道”的,这只能导致逞强者更快地走向衰亡。

《道 德经》第三十一章云: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 美。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杀人之众,以哀悲莅之,战胜以 丧礼处之。
意为:勇猛的精兵,锐利的兵器,是最好的武力,但杀人甚速,是不吉祥的东西,人们大都厌恶它。
所以有“道”的君子,绝不轻易使用它。因为有“道”的君子,平时都注重心平气和,只有在临战的时候,才进入暗中谋划的帷幄,操起生杀的权柄。但即使是这样,也以心平气和为首要条件;哪怕战胜了,也不认为那是一个光彩的事。
如果你以战胜为光彩,那就证明你的心里喜欢杀人。喜欢杀人的人,就难以得到天下之人的归服,就更谈不上顺利治理天下了。
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,非有“道”君子使用的法宝。有“道”之人,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才会使用它。
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,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;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高上,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,才以右边为高上。
兵家如果作为偏将军就站在左边,表示他不是主将,人杀得不多。而上将军呢,要站在右边,表示他是主将,居于上势,可是在他的主谋之下,众多的人惨遭杀害,所以要以凶事的礼仪来看待之。
这就是说,杀人众多的主将,要以悲哀的心情去莅临战场;即使战争胜利了,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。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二章云: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知其子,复守其母,设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,是为习常。
意为:天地万物都有其本源,这个本源就是作为“开始”的“道”。“道”创造天地万物,因此,它就是天地万物之母。
既然知道天地万物是“道”之所生,就应该了解“道”为母而万物为子,道为体而万物为用。现在世上的人只知其子(万物)而不知其母(“道”),这实在是背道而驰呀!
当你认识了道,应懂得秉守而不再失去它。这样,即使陷入危险的境地也不会感到恐怖,因为你已回归到“大道”的怀中了。
如 果不想让“精、气、神”外驰,就要塞住人的欲望之口,闭住人的门贼(即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)之门。修行之人,如果能闭塞“欲望之口”与“六贼之 门”,则一辈子受用不尽,不必多费勤苦之劳,自然可以成就“大道”。如果终身不知闭住这声色货利之门,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,而丧心争斗于红尘之中,那就不 可救药了。
能够察觉微小事物的人,才是心地清明的人;能够恪守柔弱之道的人,才能成为真正强胜之人。
悟“道”之人,善于运用自己光明的心性,洞彻宇宙与人生的真谛,避免世间的人为祸患。终身按自然的法则行事,才能长生久视。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六章云: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意为:悟“道”的人,“心”与“道”合,这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。可是有一些好炫耀自己的人,偏偏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,高谈阔论,行为乖张,高傲自负。这种人其实反而是不知“道”的人。
 
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六章云: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   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   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坚强处下,柔弱处上。

意为:人在活首的时候,身体是柔软的;死了之后,身体才变得坚硬。其它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也一样,你看花草、树木在活着的时候,树枝是柔软的,但在丧失生命力之后,它却变得枯槁坚硬。
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,恃强顽固不过是迈向死亡的途径,只有守谦柔弱才是获得生机之路。
因此夸耀武力的好战者,往往得不到胜利,难以长久。这就好偈强壮的树木反而要遭受砍伐一样。
无数事实已经证明:经常自夸强大者,反而使人讨厌,让人看不起他;而以谦退柔弱自处的人,反而受人崇敬拥戴。